小型喷雾干燥机|微型喷雾干燥机|实验室喷雾干燥机厂家
全国服务热线:021-51619676
公司公告Inform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公司公告
小型喷雾干燥机实践活动的教学
时间:2016/12/13 9:14:23 浏览: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信息技术教育的 理论与方法 主  编  徐 晓东 高 等 教 育 出 版 社 《信 息 技 术 教 育 的 理 论 与 方 法 》编 者 主 编 徐晓东 副主编 丁 新 张倩苇 主 审 王吉庆 编 者 穆 肃 张秀梅 陈 娬 郭 锂 杨淑莲     任英杰 谭姣连 吴彦茹 内容提要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教育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 本教材系统地介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理念 和内容 (第一 篇),以 及学校 教育中 信息素 养培养 的主要 途 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第二篇),与之相对应的教育过程和教学组织形式(第三篇),适 合信息素养 培养 和发展的环境及国家有关政策和举措(第四篇),实施这一教育教学的方法、技术和评价(第五篇)以及 国内 外教学案例(第六篇)。 本教材不仅适合于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 和研究 生“信息 技术教 育”课 程的教 学,也 适用于 中小学 信 息技术教育课程教师的继续教育,而且对其他学科,特别是对综合小型喷雾干燥机实践活动的教学也有指导作用。 序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在《劝学 篇》中说到:“君 子生 非异 也,善假于物也 ”。这 句 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聪明才智表现为他是否善于利用工具。这里 所说的 工具,在当时人 类 实践活动和传播手段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主要是指那些在技术知识指导下所创造的 一切 物 质手段。


可是今天,如果只用这一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恐 怕已经不 合时宜了。 因 为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是否会借助各种物化形态的工具来学习和 工作,已经不再是衡量 一 个人聪慧的惟一标准,是否具备运用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类聪明才智的另一 个重 要 标志,甚至是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 信息化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知并淘汰旧识,因此,对于信 息具有一种敏锐的 洞 察力、判断力、觉察力以及发达的信息加工能力,是这 一社会每一 位成员不可缺少的 基本 素 质。使现代社会成员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并能够合理地经营社 会生活,是当今信息技 术 教育课程目标制定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出发点。 目前,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 认识是来自对发达 国 家的经验总结以及对未来科学技术及社会发展的预测。从发达 国家开 展信息技术教育所 经 历的历程来看,最初是开展计算机教育,后来又开始重视计算机素养教育,现在是强 调信 息 素养教育,并把它作为人类适应 信息化社会生活 所必需的基 本能力之一。从对未来 科学 技 术以及社会发展的预测来说,今天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可以预 测将来 人们在利用信息技 术 时,操作起来会越来越简单,很可能像使用电视机和空调机一样简单,因此,对于学生以及 社 会公民来说,与操作教育相比,信息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信息素养的概念却由于研 究者 的视角不同 而有着不同 理解。 从信 息素养 中的 素 养(Literacy)一词来看,它的原 意是 指基 本的读、写、算能 力。例 如,这之 中的 语言文 字基 本 的读写能力在当时意味着从能够认识自己名字这种程度的读写 能力到 能够读报这种程度 的 读写能力,范围相当广泛。但从日常社会 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这一 点来 看,能读、 会写、懂得运算能力有的话很自然、没有的话很不便,它构成了日 常社会生活所需最 低限 度 的基本素质。但是,到了信息社会,特别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一般认为,除了 基本的读、写、 算之外,信息素养也是每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即信息素养与语文 素养、数 学 素养以及科学素养等,并列成为信息化社会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但是,如果将信 息 素养理解为有关信息的读、写、算,那么通常 的语 文、数学 等学 科教育 已 经足以 满足这一 需 求。因此,信息素养需要与通常的语文、数学 学科教育中培养的读、写、算 能力加 以区 别,赋 予新的内涵,这就需要对信息素养的内容进行界定。 目前,发达国家对信息素养的定义虽然各不相同,但归纳起 来可以 概括为灵活运用信 息 的能力。这是一种问题解决能力,也是一 种判断力,而这 种能力又是一种 综合能 力,它包 括 学生通过学校教学科学地理解信息知识,通过具体的体验活动逐步 培养实 践能力,即信息 能 力(信息的运用能力)以及正确的信息态度(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这三个方面。 这之中,与对象信息有关的知识,例如读、写、算,依存于各个学科,如信息 技术、语文、数 学、艺术、自然、社会等学科,并构成各个学科课程的基础,它可由学 科教学 来实现其目标;而 与对象信息有关的理解和态度,是指理解社会中信息的意义、信息的重要性和信 息道 德等, 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课堂中学科教学的启发、传授、相互的社 会性制 约、榜样作用的 引 导,更需要通过参与现实社会,通过扩大活动范围,增长丰富的见识来实现。 另外,与对象信息有关的实践能力是由听和说的能力以及与信 息有关 的软、硬件操作 能 力构成。其中的听和说能力,在儿童来到 学校之前就已经掌握,学校的作 用,就是提 供类 似 于家庭、社会的人与人亲密、频繁交往的社会环境和 时机,助长这些能力 的进 一步 发展。


同 时,与信息有关的操作能力,需要借助尝试错误、大量反复的练习来掌握。 因此,信息技术 教 育的教学,就要有更多的与练习时相同的认知场面来巩固其操作技能(练习的效果)、体会 操 作教育的意义,促进技能的迁移。 因此,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的培养需要以丰富的知识积累为基 础,同时又要根植于现 实 的具体的问题情境之中。总之,要 想掌握灵 活运 用信息 这一综合 能力,除不断 掌握大量 知 识、在真实活动中不断演练和运用以外,别无他法。 由上述分析得知,信息技 术教育即 信息 素养培养,一 方面,由 于信息的 态度 和情感、意 识、道德等不能脱离开具体的活 动、知识内容而独立存在,并且分散在各个学 科中,因 此,必 须依托各个学科来完成;另一方面,信息知识部分可以借助信息 科学与 技术的框架构成独 立 的学科,它又必须依靠独立学科来完成,因此,可以说 信息素养培 养涉及到学校教育 的所 有 学科。但是,各个学科又有着自身的目标 和内容,那么,在各 个学 科中如 何协 调信息 素养 培 养的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是构建学校课程、设计学科教学时遇到的 第一个难 题。而作为 独 立学科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综合实践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又是一 种什么 样的关系,在这 两 种不同形式的教学实践中,如何 分配、规划、权衡信息素养教育目标,是遇 到的另 一个 难题。 另外,由于从小学到高中,综合实践活动与独立学科的信息技术课并存,由此带来两 个学 科 中的知识点如何相互衔接、各自 的侧 重点是什么 的问题,也是必 须认真考 虑的。 此外,还 有 年级提升与信息技术知识的关系问题;信息知识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它与其他学 科、综合 实 践活动又是一种什么样关系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信息技术 教育的 研究者、实践者 所 关心的问题。 立足于上述问题的思考以及上述信息素 养概念的分 析,作者 构建了 本教 材的主 要内 容 和框架。本教材系统地介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理念、内容(第一篇)以及在学校教育中,作 为 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第 二篇 )以及 与之相 对应 的教 育过程、教 学 组织形式(第三篇),适合于信息素养培养和发展的环 境及国家 的有关政 策、举措(第四篇), 实施这一教育教学的方法、技术和评价(第五篇)以及 国内外教 学案例(第六篇)。本书的 主 导思想是:学校教育必须提供系统化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与这一目标对应的、有计 划的 学 习活动以及体系化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在本 教材面 世之际,我国中 小 ·2· 序 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标准已经出 台。但必须指出的是,课程标准 的出台并不等于解 决了 上 述的所有问题,今后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来验证、修改、完善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为此,本书编著者们达成上述共 识,在协商 合作 的基 础上,分别 对自 己擅 长的领 域或 主 题做了详细的总结和归纳,历经 两年形成这本教 材。本教材不仅 适合于教育技术学 专业 本 科生和研究生“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也适用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继续教育, 而且还适合于其他各学科,特别是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的教学。正如 上面所说,信息 技 术教育不但要在独立学科的信息 技术课 上开 展,还要整合到 各个学科教 学中 去。同 时也 希 望,本教材能够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教育工作者、学生提供系统翔实的资 料,以起 到 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教材侧重于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和方 法,而没 有罗列 中小 学应该 教的 信息技 术知 识 和操作内容,这主要是考虑到这些知识,都有相关的课程进行系统而又详细的传 授和 训练, 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也会有内容丰富和条理清晰的教材可供参考。上述 这些内容读者可参 考 我国中学小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标准,还可参考其他相关教材和书籍。 本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 划教材,该教材 的主 编徐晓 东负 责本教 材整 体 结构的设计规划、方针制定、统稿以及全部章节的修改工作。


本 教材是 各位著者协商合作 以 及辛勤劳动的结晶。各编著者负责章节为:徐晓东:序、3.4节、7.3.3节、8.1.1节、10.3节、 15.7节、19.3节;丁新:1.3节、14.4节;张倩苇:3.1~3.3节、第 6章、第 11章、第 13章、第 17章、第 18章;穆肃:第 2章;张 秀梅:1.1~1.2节;陈娬:14.1~14.3节;郭锂:10.1~10.2 节;杨淑莲:第 9章;任英杰:8.2~8.3节、第 12章、第 16章;谭姣连:第 4章、第 5章、15.1~ 15.6节;吴彦茹:第 7章、19.1~19.2节。 本教材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 程与教学研 究所王吉庆教授 主审,王教 授对 本 教材仔细阅读后,从整体结构到细小字词、从选择内容的系统性到科学性,都提出了 众多 建 设性的修改建议。根据王教授的意见,本书进行了仔细认真的修改,保 证其功效能够达到 最 初所设定的目标。另外,华中师范大 学信 息技术系的 傅德荣教授 也为本教材编写提 出了 很 多修改建议,作者同样采纳了傅教授的意见。在此,对王教授、傅教授的指导表示衷心感谢。 最后,希望各位老师和同学以及读者对本书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给予批评与指正。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认知与技术研究室         徐晓东            2004年 8月     序 ·3· 目    录 第一篇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念和内容 第1章 信息技术教育概述 ....... (3)  1.1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与意义 .... (3)   1.1.1 教育信息化的由来...... (3)   1.1.2 信息化社会教育的新理念... (5)   1.1.3 回应信息化社会需求的 学校教育 .......... (6)   1.1.4 知识创造与社会进步 ..... (8)   1.1.5 信息化社会与公民的 生存技能 .......... (9)  1.2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与内涵 .... (9)   1.2.1 由计算机教育到信息素养 教育 ............ (9)   1.2.2 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 .. (10)   1.2.3 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 . (11)   1.2.4 信息媒体与信息技术教育 .. (11)   1.2.5 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 .. (12)  1.3 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与作用 ... (13)   1.3.1 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 .... (13)   1.3.2 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 .... (13)  思考与练习 ............. (14)  参考文献 .............. (15) 第2章 信息知识与信息处理...... (16)  2.1 信息的概念与类型 ....... (16)   2.1.1 什么是信息 ........ (16)   2.1.2 信息的类型 ........ (20)  2.2 数据与信息 .......... (22)   2.2.1 数据 ........... (22)   2.2.2 数据与信息 ........ (24)   2.2.3 知识 ........... (25)   2.2.4 智慧 ........... (26)  2.3 信息的本质、特征和传播..... (26)   2.3.1 信息的本质 ........ (26)   2.3.2 信息的特征 ........ (29)   2.3.3 信息的传播 ........ (32)  2.4 信息处理的方法 ........ (38)   2.4.1 数据统计分析概述 ..... (38)   2.4.2 逻辑学与唯物辩证法在统计分 析中的应用 ........ (40)   2.4.3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 .. (41)  思考与练习............. (44)  参考文献 .............. (44) 第 3章 信息能力与技能 ........ (46)  3.1 素养与信息素养概念 ...... (46)   3.1.1 培养信息素养的重要意义 .. (46)   3.1.2 素养、信息素养及具有信息素养 的人的特征 ........ (47)   3.1.3 信息素养与相邻概念的关系 . (49)   3.1.4 信息素养的构成 ...... (50)  3.2 信息能力及其分类 ....... (52)   3.2.1 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 播与技术协会提出的信息素养 指标 ........... (52)   3.2.2 艾森伯格(Eisenberg)等人提出的 Big6技能 ......... (54)   3.2.3 美国科罗拉多州信息素养 评价量规 ......... (55)  3.3 问题解决能力、判断能力以及思维技 能的特点 ........... (57)   3.3.1 问题与问题解决 ...... (57)   3.3.2 问题解决过程 ....... (58)   3.3.3 问题解决策略 ....... (59)   3.3.4 批判性思维的含义和意义 .. (59)   3.3.5 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 (61)   3.3.6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 (62)   3.3.7 信息技术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的培养 .......... (63)  3.4 人类的信息认知能力特征 .... (64)   3.4.1 选择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的


智能硫化物酸化蒸馏仪
智能水浴冷凝回流提取仪
甲苯法水分测定仪/挥发油测定仪
微波组合反应仪